囚徒困境

《经济学的思维方式》中讲述“市场与政府”时,提到 囚徒困境 的概念。“囚徒困境”言简意赅的描述是:每个人都做出了理性的决策,但整体结果却不理性。
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更优质的政府,甚至可以承受自己做牺牲(比如每天花一些时间来监督政府官员的行为)。但结果可能事与愿违,更优质的政府不会产生,原因有两点:1、自己的选票不足以影响选举,不花时间监督官员的大多数人会影响选举的结果,所以自己不愿意花时间;2、如果自己不花时间去监督官员,其他人都去花时间监督官员,选举的官员依然是优质的,所以自己不愿意花时间,而是想搭便车。最后的结果是大家都不愿意花时间监督官员,更优质的政府也不会产生。

囚徒困境的产生

1950年,就职于兰德公司的梅里尔·弗勒德(MerrillFlood)和梅尔文·德雷希尔(MelvinDresher)拟定出理论,后来由顾问艾伯特·塔克(AlbertTucker)以囚徒方式阐述,并命名为“囚徒困境”。经典的囚徒困境如下:

警方逮捕甲、乙两名嫌疑犯,但没有足够证据指控二人入罪。于是警方分开囚禁嫌疑犯,分别和二人见面,并向双方提供以下相同的选择:

  1. 若一人认罪并作证检控对方(相关术语称“背叛”对方),而对方保持沉默,此人将即时获释,沉默者将判监10年
  2. 若二人都保持沉默(相关术语称互相“合作”),则二人同样判监1年
  3. 若二人都互相检举(相关术语称互相“背叛”),则二人同样判监8年

最后的结果是双方互相检举,两个人都被判8年

生活中的囚徒困境

  • 环保。每个人都想让环境变的更好,但环境依然很差
  • 选举。每个人都想让有为的官员上任,但依然会被贿选
  • 大锅饭。每个人都想让企业变好,但依然会享受偷懒,不做事还能吃好饭

解决问题的方法

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以强制手段来明确责任。打破大锅饭、产权改革都是通过明确奖惩解放了生产力,焕发了活力。但有些问题由于交易成本过高,无法通过强制手段解决。比如选举,无法监督每个人是不是选了工作能力最强、最有为的人

在工作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案例,老板把一件事情的责任会拆分给好几个人。一件事情搞砸了,A负30%的责任,B负30%的责任,C负40%的责任。其实这里就出现责任不明确的问题了,没有一个人来总揽全局,过程中很容易互相推诿踢皮球的现象

喂他一颗糖